文:王祥新郑州股票配资平台
有学员跟我反映自己动不动就出汗,我跟她说她这可能是气虚。今天祥新跟大家分享一个针对此问题的千古名方——生脉饮。有此问题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对证学习:
生脉饮是中医益气养阴的代表性方剂,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首创,原名 “生脉散”,后世多制成汤剂或口服液,称为 “生脉饮”。其组方精简而功效显著,被誉为 “气阴双补之要方”,至今仍是临床调理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。
一、方剂组成与配伍解析生脉饮仅由 3 味药材组成,却精准体现了 “益气生津、养阴敛汗” 的配伍思路,三者相辅相成,共奏气阴双补之效:
人参(或党参)(9g):君药,味甘、微苦,性平,归脾、肺、心经。能大补元气、补脾益肺,针对气虚的核心病机,为机体补充能量,同时生津止渴,缓解气阴两虚导致的口渴、乏力。现代制剂中,部分产品用党参替代人参(药性更温和,适合长期调理)。 麦冬(9g):臣药,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归肺、胃、心经。能养阴生津、润肺清心,既滋养因气虚而耗伤的阴液,又清退阴虚所生的虚热,缓解口干舌燥、心烦失眠等症状,与人参配合,实现 “气阴同补”。 五味子(6g):佐药,味酸、甘,性温,归肺、心、肾经。能收敛固涩、益气生津、补肾宁心。其 “酸收” 之性可固摄外泄的气阴(如自汗、盗汗),同时增强人参的补气之力和麦冬的养阴之效,防止气阴继续耗散。展开剩余70%配伍特点:人参补气,麦冬养阴,五味子敛涩,三者形成 “补 — 滋 — 敛” 的协同作用,既补已虚之气阴,又防气阴进一步流失,针对气阴两虚、正气耗散的病机,达到 “益气养阴、复脉固脱” 的目的。
二、核心功效与主治病机生脉饮的核心功效是益气养阴、敛汗生脉,主治气阴两虚证。气与阴相互依存,气虚日久会耗伤阴液,阴虚也会累及气的生成,最终形成 “气阴两虚” 的病理状态。
核心病机:
元气亏虚,阴液耗伤,气阴两虚,不能濡养脏腑、固摄津液,甚至影响血脉运行。
典型症状表现:
气虚表现:气短乏力、精神倦怠、语声低微、动则汗出(稍活动即出汗加重); 阴虚表现:口干咽燥、心烦口渴、舌红少津、脉细弱; 特殊症状:自汗或盗汗(气虚不能固表则自汗,阴虚内热迫津外泄则盗汗)、心悸胸闷(气阴不足,心脉失养)、久咳少痰(肺之气阴亏虚,肺失濡润); 危重症候:在大失血、高热、久病后,可出现气阴耗竭的 “脱证”,表现为四肢厥冷、脉微欲绝,此时用生脉饮可 “复脉固脱”。三、用法与注意事项传统与现代用法:
汤剂:人参(或党参)、麦冬、五味子加水煎煮,分 2 次温服,每日 1 剂; 口服液:现代常用剂型,每次 10ml,每日 3 次,方便携带和服用; 加减应用:气虚明显者,可加重人参用量;阴虚明显、口干甚者,可加玉竹、生地;汗多者,可加煅牡蛎、浮小麦。注意事项:
辨证使用:仅适用于气阴两虚证,若为阳虚证(怕冷、腹泻、舌淡苔白)或痰湿证(痰多、腹胀、舌苔厚腻),误用会加重不适;禁忌人群:
感冒发热期间慎用(外感时需先解表,避免 “闭门留寇”); 脾胃虚弱、呕吐腹泻、腹胀便溏者慎用(人参可能加重腹胀); 孕妇、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服用时机:宜饭前服用,利于吸收;暑热季节或高温环境下可提前服用,预防气阴耗伤。
生活配合:服药期间避免辛辣、油腻食物,宜食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山药、百合、银耳等,辅助益气养阴。
今日祥新给您分享生脉饮就到此处了,如果您读后有所收获,可收藏起来,对症调理,愿大家都能有个健康的身体。
最后,祥新愿您拥有:
健康的身体
快乐的心境
丰盈的灵魂
编辑:伯未集品牌部
免责声明:
本平台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平台所有。未经本平台授权,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(包括但不限于复制、传播、展示、镜像、上载、下载、转载、摘编等)或许可他人使用。已经本平台授权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作者来源。否则,对于侵权行为,本平台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郑州股票配资平台,本声明将适用本平台所有时间分享与转载文章,谢谢您配合!
发布于:山东省安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